中国114招生网
您的位置:中国招生网首页 >> 报考指南 >> 详细信息

高校自主招生“没了方向”

2013/4/7 9:38:00 中国114招生网云南站 【 】  

 

北京114招生网



  日前,教育部在北京召开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会议,强调今后主要招收“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一经公布,立刻在高校和高中引发热议,不少人表示,对于自主招生“没了方向,无所适从”。

  10年前,自招制度刚推出时,教育部声明是为了招收“偏才”、“怪才”;后来很多年,各校基本通过“笔试+面试”招收“综合素质型人才”,北大等名校甚至强调不招“偏才”、“怪才”。现在,教育部再次提出与“偏才”、“怪才”说法类似的“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不少高中师生疑惑:今后学生该向哪个目标努力,才能进入心仪名校?

  高校希望招收怎样的人才

  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近日表示,各试点高校要尽早制订2014年本校自主选拔录取试点方案和招生简章。他强调,与《指导意见》有明显不一致做法的试点高校,如果因为调整不到位而引起社会强烈反应,按照动态调整和有进有出的管理原则,2014年将退出试点高校范围。当前要贯彻落实《指导意见》,首先明确试点招生对象。杜玉波说,自主选拔录取主要招收 “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

  对于招生对象,教育界人士的讨论从未停止。2013年年初,北京大学招办主任秦春华一篇题为《回归自主选拔的原点》的文章在教育界引发不小反响,他在文中指出,近年来的自主招生考试再次走到以考试成绩为基础进行录取和“唯分数论”的老路上,偏离了最初的招生目标。

  秦春华举了一个例子:北大附中有个叫季逸超的孩子,高三开发出手机猛犸浏览器,在2011年自主选拔过程中,却因模拟考试成绩仅在一本线附近,未能进入北大。后来,被另一所一本院校录取,入学不久便选择休学。2012年2月29日,福布斯中文版推出“中美30位30岁以下创业者名单”,季逸超登上榜单。秦春华感慨:“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的核心是打破分数作为唯一录取依据的桎梏,以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为基础而不是以考试成绩为基础进行录取,打破‘唯分数论’,改变人才培养千校一面的现状。 ”

  有教育界人士指出,北大近年来在自主招生方面的做法也是矛盾、分裂的:2003年自主招生制度刚推出时,教育部和各高校口口声声说招收 “偏才、怪才”;2011年北大招办负责人说过,希望招收综合素质全面的优秀学生,不鼓励招收“偏才”、“怪才”;今天,北大招办主任再次要“回归自主招生的原点”……有人不客气地质问北大等名校:一会儿要招偏才,一会儿要招全才,你们到底要招收怎样的人才?

  中学生“学科特长”很难界定

  曾经担任过大学招办主任、复旦附中校长的郑方贤则对 “自主招生对象主要是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首先,自主招生应该是相对于原来高考制度进行的一项招生制度改革,不能将其理解为是对招生对象的改革;其次,相对于制度性的改革,他不赞成“学科特长”的提法。从育人角度来说,在中学生这个年龄段,中学任务就是要让学生接受完整的教育,学生作为被培养的对象,尚不到能被称为是“人才”的程度,无所谓是否具有特长。在自主招生中,用有‘学科特长’作为选拔考生的标准之一,是否适宜?以及怎样界定学生是否有“学科特长”,都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高校只招“创新人才”不现实

  复旦大学校长助理、招办主任丁光宏教授在接受采访时阐明了一个概念:本次教育部公布的《指导意见》针对的是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即俗称的“5%自主招生”。复旦大学在苏浙沪地区进行的是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验,系不同的自主招生项目。对于此次教育部将5%自主招生主要对象定义为“主要招收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丁光宏表示理解。 “5%的招生名额也只能用来招收学科特长生和创新潜质人才,招其他类型的学生名额远远不够。 ”

  “前段时间,教育部召集高校招生部门负责人开会,高校教师也普遍对《指导意见》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对于招生对象这一点也普遍感到迷惘和无所适从。 ”上海大学招办主任叶红告诉记者,上海大学采取的是中学校长推荐,大学面试,考生无须笔试的自主招生方式,这种方式招收的人才很难说和教育部要求的 “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相符,但综合素质突出,是适合上海大学的人才。

  “在我看来,对于招生目标,教育部一直没改过初衷,最初是招收‘偏才怪才’,现在强调‘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核心精神是一脉相承的。之所以出现过‘生源战’、‘掐尖战’,是因为各所高校在执行过程中有偏差。”在叶红看来,这种偏离也并非高校对于教育部不配合,而是因为自主招生是新制度,最初制订的目标未必适合高校的招生实情。

  无论是“偏才”、“怪才”,还是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学生,这部分优秀人才的数量是有限的,他们的报考目标又往往集中在有限的名校,甚至很少脱离985高校的范围,而目前国内已有90多所高校拥有自主招生的资格,“这么点优秀人才怎么够分呢?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啊! ”叶红说,这些高校每年有5%的自主招生名额,10年下来通过自主招生的总人数超过10万,“这些都是偏才怪才?都是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可能吗? ”

  在不少教育界人士看来,大部分高中生接受的教育基本相同,从小又在应试教育、填鸭教育的大环境中成长,从中挑选能满足90多所高校的充足的“偏才怪才”,或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学生,是不可能的。

  在这种背景之下,今后的自主招生很可能陷入一个怪圈:教育部如果放手不管,给予高校足够的解释和招生的权力,那高校之间的“掐尖战”很可能还会出现;如果管起来,自主招生的“自主”两字又成了摆设,小小的“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篮子无法装下各校各种定位的学生。

  创新潜质就是与高校有“默契”

  对于“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这个说法,上海的高中生并不陌生,在复旦、交大和同济等校近年来的自主招生过程中,类似提法都出现在各校的笔试和面试过程中。

  从2012年起,上海交大探索实施“自主选拔科技创新潜质人才”。按照《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自主选拔科技创新潜质人才实施办法》,凡在高中阶段获得省级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或以上)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均可向上海交大提出申请。交大“自主选拔科技创新潜质人才”复试分面试和特色测试两部分。面试环节是考生向专家展示获奖课题,然后专家和考生就这一创新项目进行互动交流。

  “事实上,选拔创新型人才一直是我们的目标和努力方向,同济面向国内20所高中学校实施‘苗圃计划’,把相关的学科、专业与这些中学对接,建立兴趣小组、实验小组或特色班。每一个小组和特色班,都像一个 ‘苗圃基地’。同济的教授们会走进基地 ‘育苗’,对部分高一、高二学生集中开展能力培训。这些学生在‘苗圃基地’参加训练,达到学校制定的相关学业标准和要求后,就可以享受自主招生相关优惠政策。”同济大学招办主任廖宗廷告诉记者,通过这种方式培养的人才,就是教育部强调的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人才。

  在廖宗廷看来,如果没有类似“苗圃计划”这样高校的引导办法,光靠高中学校是很难推出具有 “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学生的,“我们曾经在高中学校开过讲座,问过学生谁读过《红楼梦》、《三国演义》,无论在多优秀的中学,举手的学生都很少。绝大部分学生接受的高中教育都是相似、相同的。”他认为,把选拔的标准交给高校,至少可以让学生知道,想进名校,光靠考试分数是不够的。

  “打破唯分数论”可能更好操作

  复旦大学的丁光宏教授介绍,实际上复旦近年来在5%自主招生中,已经进行对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人才的招生探索。该校的博雅杯招生,通过向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成绩优秀、对人文研究有兴趣并愿意在人文研究方面进一步深造的应届高三学生征文,校方根据学生的文章、笔试和面试综合表现,评定奖项。最终获奖学生能享受到复旦中国语言文学类、历史学类、哲学类等专业(类)的自主招生优惠政策。 “这几年来,博雅杯招生效果很好,学生入校后都能专注文史哲专业,潜心学习。 ”

  上海外国语大学招办主任王斌华认为,意见中对5%自主招生对象的定位将使自主招生和高考有区分度,“高考主要就是综合性的学业能力测试,自主招生则偏重于对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能力的学生选拔。上外十分看重学生的语言能力,没有必要对学生的每一门学科进行测试,有利于帮学生减轻负担。 ”

  所谓的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是否会产生误导信号,鼓励中学生偏科呢?王斌华认为不存在,因为能够入围自主招生的考生,还是要经过高考的,高中实行的学业水平测试也能帮学生减少偏科现象。 “相信学生也不敢偏科。 ”

  创新潜质看重未来发展可能性

  王伊隽是卢湾中学的高三学生,她的课题《对于上海市区居民用水水质状况的分析以及对策探究》获得上海市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和 “明日科技之星”称号,2013年她就带着这一课题参加上海交大“自主选拔科技创新潜质人才”复试。

  “相比那些参加复旦千分考和几个联盟自招笔试的同学,我感觉自己幸福多了。 ”小王告诉记者,不少同学为了备战高校的自主招生笔试,从高一就开始参加各种培训班,“学霸们”埋首于题海疲于应试,不少自招考试的内容与高考无异。 “而我却一直能做自己感兴趣的研究,即使参加面试也无需特别准备,与老师交流的都是自己最熟悉的课题,实话实说就行,氛围很轻松。 ”

  在王伊隽看来,创新潜质的考查确实很难量化,在一些人眼中看似也很悬乎,但参加过交大的面试让她真切感到,面试官最终看的不是你现在的科研成果,而是未来发展的可能性。测试是一种开放型的测试,不考查学生的知识点,也不考查书本上的内容。通过为学生提供一个完全开放、自由发挥的空间,形成各具特色的“创新方案”。

  “相比较试卷和学科考试,这种测试还是比较能考查出学生的创新潜质的。 ”小王说,她也希望未来的创新潜质考查能多增加一些动手操作和实验环节。


  (中国114招生网 收集整理)

院校推荐
欢迎考生家长进入院校推荐查询咨询各类院校,为考生准确填报院校录取志愿作准备
>>更多
关于我们 | 会员服务 | 广告招商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站点留言 | 行业网联盟

版权所有 © 北京网库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云南114招生网 –云南招生考试信息网,云南高考政策,云南高校推荐,云南自考成考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胜古中路1号蓝宝商务大厦402  邮编:100029
电话:010-80788512  传真:010-80788512
ICP备案号:京ICP备12024748号 技术支持:中国网库[ 61.52344]